ob欧宝娱乐体育网页版入口

盐城:坚定不移走好绿色低碳高水平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24-07-21 04:05:32

  来源:ob欧宝娱乐体育网页版入口

  7月16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第九场新闻发布会。盐城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明康作主发布,围绕“坚定不移走好绿色低碳高水平发展之路”主题介绍我市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记者提问。

  盐城是中国海盐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之城,也是一座仍在不断向海生长的活力之城,“天蓝地绿基因红,有地有人有机遇”是最鲜明的城市标识。

  去年12月3日,习亲临盐城考察,饱含着对盐阜老区人民的巨大关怀和深情厚爱,在盐城发展历程中具备极其重大的里程碑意义。当前,我们正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大力弘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持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全面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勇当全省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碳路先锋”,努力为全省大局多作贡献。

  发布会现场,盐城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明康,盐城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勾凤诚,盐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孙海山,盐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孙庆树,盐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戚太龙,盐城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施建霞就建设(近)零碳产业园、打造综合能源保障基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湿地保护与修复、发展海洋经济、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抓好粮食稳产保供、以高质量充分就业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工作回答媒体记者提问。

  问:盐城是首批全国碳达峰试点城市,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政策支持盐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当前正试点建设(近)零碳产业园,请问在这方面,盐城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为全省作出示范探路?

  建设(近)零碳产业园,是我们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一项引领性、标志性工程。盐城新能源资源丰富,待开发的风光资源相当于3个三峡电站,而且还拥有地处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区域面积大的空间优势。这些优势可以为(近)零碳产业园的建设提供五大基础条件:一是承载绿色产业转移,二是满足大规模绿电需求,三是承接绿色技术溢出转化,四是提供多元应用场景,五是先行先试提前布局。因此,盐城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做好这件事,充足表现作为“引领者”的追求、“落实者”的自觉和“推动者”的担当。从去年7月到现在,我们主要抓了这几项工作: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构建盐城方案。(近)零碳产业园建设涉及产业体系、能源体系、生产生活方式等诸多层面的系统性变革。我们牢固树立“要做就做最好”的理念,与国内外知名的规划设计企业合作,一起编制园区总体设计,确保园区从起步开始就能达到业界最高水平。

  二是注重因地制宜,探索盐城路径。我们布局了“绿电+氢能”“绿电+冷能”“绿电+新型电力系统”等多种路径,为全省全国形成尽可能多的建设模式参考。在实践层面重抓“五化”,即能源清洁化、产业绿色化、设施低碳化、管理智慧化、认证国际化,通过供给端、生产端、应用端、功能端、服务端“五端”协同,真正把低碳理念、低碳材料和低碳方式体现到生产生活生态全过程各方面。

  三是坚持国际视野,形成盐城标准。我们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英国标准协会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探索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碳足迹认证和零碳园区建设标准体系,为入园企业组织碳足迹一站式服务和绿电绿证交易。接下来,将陆续发布沿海(近)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江苏省(近)零碳产业园建设指南导则、光伏组件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等,最终形成一套国家认定、国际认可的标准体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的标杆园区。

  问:盐城的新能源资源很丰富,近期,我们也关注到:我国顶级规模的LNG储备基地在盐城滨海港建成,请问盐城在打造综合能源保障基地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命脉,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近年来,盐城坚决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立足“风光”资源禀赋优势,着力打造长三角顶级规模的综合能源基地。有3个数据可以反映我们的特色:第一个数据是65%。截至6月底,我市新能源装机容量达1516万千瓦,全省第一。今年以来,新能源发电量在全省占比保持在25%以上,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保持在65%以上。第二个数据是28。盐城绿能港一期项目建成后,液化天然气年解决能力达600万吨,可供全省民生用气约28个月。第三个数据是2000。预计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2000万千瓦。

  围绕综合能源保障基地建设,我们将持续推进“风光火气氢”一体化布局,为长三角乃至全国能源保供和能源转型作出盐城贡献。一是打造海上风电主阵地。聚焦风场开发、装备制造和运维服务,在全国率先启动百万级深远海示范项目,推进265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加快开工建设,建设近海千万千瓦级风电大基地。二是培育光伏产业好生态。加强光伏资源开发利用,统筹装备制造和电站建设,打造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渔光一体”等融合发展新场景。研究制定海上光伏开发建设实施方案,探索海上风光同场新模式,努力打造全国示范样板。三是夯实煤电基础硬支撑。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建设国信滨海港、国电投滨海港4×100万千瓦清洁高效支撑性煤电项目,筑牢千万千瓦火电“压舱石”。四是构筑LNG集输运强枢纽。推动滨海港1000万吨/年LNG接收站、码头和天然气长输管道等工程建设,打造国家天然气海上通道重要节点。五是探索氢能储能新业态。系统谋划氢能、储能、冷能等绿色能源开发,积极布局海上“能源岛”,推动“风光氢储”一体化发展,不断的提高综合能源保障基地能级。

  问 :近年来,盐城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去年工业经济总量超过万亿,请问,下一步盐城将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起的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工作?

  产业强则工业强,产业兴则城市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把工业作为立市之基、强市之本,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筑牢产业高质量发展“硬支撑”,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分别突破2000亿元、1000亿元,数字化的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实现两年翻番,新能源产业入选省首批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融合示范集群,23条重点产业链规模超7000亿元,工业经济总量迈上万亿新台阶。我们将围绕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良性互动,加快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传统产业向“高”攀登。传统产业是老家底、基本盘,今年我们聚焦机械、纺织、化工、建材、食品五大传统行业,分产业实施焕新升级工作方案,出台八条传统产业焕新政策措施。今后一段时间,我们的重点工作就是抓好方案和政策的落实,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机遇,更大力度推进设备更新、工艺升级、产品提档、数字赋能、绿色转型,唱响新时代“燕舞之歌”。

  二是新兴起的产业向“新”发力。新兴产业是增长点、增长极,我们将坚持链群融合发展,突出强链补链延链,深入推动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行动计划,用好“一业一策”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高效发展,壮大数字化的经济、海洋经济关键增量,巩固晶硅光伏、风电装备等地标产业链一马当先的优势,积极打造“优势产业链+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三是未来产业向“前”而行。未来产业是新赛道、新引擎,我们立足盐城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以及产业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制定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壮大氢能、新一代高效太阳能电池、第三代半导体等成长型产业,布局智能计算、新型储能等潜力型产业,加快车联网、低空经济等场景商业化应用,建立“前沿技术-应用场景-产业转化”发展路径,以先行试验、融合应用,促进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竞相发展。

  问:我们了解到,盐城黄海湿地是江苏省第一块世界自然遗产。请问,盐城在湿地保护与修复方面,取得了哪些新成效?下一步,还将采取哪些措施?

  湿地是大自然对盐城最好的馈赠,我们拥有太平洋西岸最广袤、最原始的沿海滩涂湿地。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慢慢地增加湿地保护修复。我们实施的“遗产地生态修复项目”,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我们打造的“条子泥720高潮位栖息地”,成为鸟类保护的“国际地标”。我们成功举办了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达成了“盐城共识”,为全球滨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盐城智慧”。我们获得的“世界自然遗产”和“国际湿地城市”两块“金字招牌”,是盐城长期以来珍爱湿地、保护湿地的最好见证。

  今年,是我们黄海湿地成功申遗5周年。下一步,我市将紧扣美丽江苏建设,精心绘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盐城画卷”。重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生态修复,努力提升湿地品质。实施“退渔还湿”、海岸带修复、水环境治理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建设,推动湿地数量稳中有升、质量持续向好。

  二是加强互花米草治理,守护湿地安全底线。互花米草是沿海地区极具危害的外来物种,繁殖能力非常强,严重侵害了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鸟类食物链受到严重威胁。据统计,我市互花米草入侵面积达到23.3万亩、约占全省三分之二。我们依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大力实施互花米草治理工程。采取刈割、深翻、围堰、水淹等方式,已经除治18.9万亩、占比超过80%;剩余的部分,将于今年9月底前除治到位。通过互花米草治理,营造了更好的栖息生境。今年在我市沿海滩涂新发现了6种鸟类,目前全市有记录的鸟类增加到442种、接近全国的三分之一;麋鹿种群数量从最初“回归”的39头增长至8216头,湿地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三是加强科学利用,全力发展湿地经济。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发展湿地观光、湿地科普、湿地康养等生态产业,推动大洋湾、九龙口等5A级景区创建,打造条子泥、川东港等特色景点,展示“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的生态魅力、发展活力。

  问:盐城是江苏省沿海地理中心城市,同时也是全省海岸线最长、海域面积最大的城市。请问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盐城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的发力点在哪里?

  盐城依海而生、向海而兴,是我国沿海开发利用较早的地区之一。大家可能关注到,这个月,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成果发布中,我市盐业文明考古项目成功入选,这表明我们盐城自古以来就与“海”密切联系,与“盐”相伴而生。近年来,依托全省最长的海岸线、最大的滩涂资源和最广的海域面积,我市沿海高水平发展全面起势,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0%。海上风电规模占全省50%、全国20%,被誉为“海上新能源第一城”。盐城港“一港四区”全部建成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中转货物可抵达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国内最大的LNG储备基地正式建成,成功获批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可以说,盐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海盐的文明史和一部海洋的开发史。

  海洋强则盐城强,海洋兴则盐城兴。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经略海洋、勇立潮头,大力弘扬人海和谐的海洋文化,奋力书写向海图强的崭新篇章。重点抓好三件事:

  一是产业强海,激发蓝色动能。今年初,我市出台海洋经济高水平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启动编制全国设区市首部海洋经济促进条例,明确了重点发展海洋新能源、海工装备、海洋船舶等九大海洋产业。我们将设立10亿元的海洋经济产业基金,因地制宜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推动黄海新区等载体积极承接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快建设海洋算力中心,打造全国知名海洋先进制造业基地,力争2026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

  二是科技强海,赋能企业未来的发展。企业是海洋经济发展的主体。我们鼓励海洋企业加快海洋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突破海上风电制氢、海洋生物医药原料开发、耐盐碱种质资源研发等关键技术,健全多层次海洋科学技术创新平台体系,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催生一批海洋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三是品牌强海,彰显产品价值。立足区域特色,持续做大做强射阳蟹苗育种、东台海洋特种装备、大丰海水淡化等海洋特色品牌。以陶湾国家级海洋牧场、黄沙港国家级中心渔港、三圩国家级水产养殖示范区为突破口,加快建设水产苗种繁育和现代化养殖示范中心,致力打造华东地区优质海产品供应基地。

  问:盐城位于长三角中心区的北翼,今年又被纳入上海大都市圈规划范围,请问,盐城在进一步服务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方面有哪些考虑?

  当前,盐城把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中之重,加快打造长三角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空间、保障保供大基地、生态休闲大花园。特别是盐城与上海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和紧密的现实联系,拥有上海最大的域外“飞地”。经过多年来的砥砺奋进,盐城也实现了从“苏北城市”到“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再到被纳入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范围的连续跃升。

  我们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更深层次接轨上海大都市圈,努力当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深入参与者、有力推动者、积极贡献者。

  一是高起点推进产业分工协作。依托深水良港、河海联动和成片建设用地资源,全面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体系,组织赴上海、苏锡常等地开展常态化精准招商,主动承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溢出效应,推动金融、物流、会展等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

  二是高水平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合作。积极对接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等国家科学中心辐射外溢,深化与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切实提升区域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扎实推进“域外创造+域内转化”新机制,做强江苏沿海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载体,促进更多长三角科创成果在盐城落地转化。

  三是高层次推进资源要素共享。加快推进盐泰锡常宜等轨道交通一体化项目建设,热情参加长三角港口资源整合,打造全国区域性港口多式联运中心。全面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等改革试点经验,探索建立土地、水、电、气、环境容量等各类要素资源跨区域调剂机制,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四是高标准推进公共服务互惠。联动扩大优质教育、医疗、养老资源供给,推动长三角社会保障卡在更多领域享受“同城待遇”。持续放大世界自然遗产和国际湿地城市品牌效应,推动“生态+”旅游、康养等融合发展,打造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

  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请问,盐城作为全省农业大市,如何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形势下挑起稳产保供大梁?

  首先,对大家说一个好消息,今年我们克服低温冻害、病虫害等多重挑战,夏粮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总产预计52亿斤以上,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为连续十年粮食总产超140亿斤打下坚实基础。正如您所说,盐城是全省农业大市,也是长三角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中国“东部沿海大粮仓”,为全国贡献了约1%的粮食、1%的生猪、2%的蔬菜、2%的水产品、3%的鸡蛋(概括起来就是“11223”)。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中,我们将以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强引擎,一以贯之抓好稳产保供这一第一个任务,勇挑大梁、多作贡献。

  抓好稳产保供,粮食生产始终是“国之大者”和重中之重。秋粮是粮食生产的大头,占我市全年粮食六成以上,立足当前,我们将坚持管理技术全覆盖、防灾减灾抓主动、服务指导不缺位,奋力夺取全年丰收。着眼长远,我们将推进“四良”深层次地融合,良田上,量质并举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良种上,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坚持以地适种与以种适地相结合,全力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良机上,推进大规模农机设备更新,实施农机装备智能化绿色化提升行动。良技上,集成推广应用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抓好稳产保供,我们还将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江河湖海要食物,耕海牧渔打造“蓝色粮仓”;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发展智慧农业、植物工厂、垂直农场,多措并举丰富“菜篮子”。建强“6+N”全产业链体系,发展主食加工、功能食品等新型食品加工业。坚持数量、质量、多样一体抓,深入实施农产品“三品一标”四大提升行动,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抓好稳产保供,我们还将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好“人、地、钱”的问题。去年我市“小田变大田”改革做法被吸收进中央一号文件,我们将持续放大改革效应,做好后半篇文章,开展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全国试点,探索农村土地流转价格合理形成机制,充分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坚持“引、培、聚”大力培育充满了许多活力的“新农人”“新农技”“新农匠”“新农商”“新农创”。全方位推介营销“盐”选精品,让盐城农产品“破圈”出彩。

  近期央视多次点赞“透鲜”盐城。我们诚邀大家品尝“射阳大米”“东台西瓜”“九龙口大闸蟹”,品味“盐城八大碗”,到盐城感受独具特色的“三餐四季”,来一场可盐可甜的寻味之旅!

  问:民生是幸福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请问盐城在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过程中,将如何以高质量充分就业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也是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的动力之源。我们从始至终坚持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优先目标,采取援企稳岗、开发公益性岗位、职业技能培训、扶持自主创业等一系列“组合拳”,近三年,全市就业补助资金累计支出超13亿元,城镇新增就业22.8万人,引进高校毕业生11万人,驻盐高校毕业生留盐率超过30%。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我们将继续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是抓牢经济发展,逐步扩大就业蓄水池。解决就业问题,根本是靠发展。我们将因时因势精准施策,更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支持企业稳岗扩岗、支持自主创业与灵活就业,使高水平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

  二是抓住重点群体,全力稳定就业基本盘。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伍军人等群体的就业支持力度,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确保就业形势持续稳定。特别是针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进一步放大“黄海明珠人才计划”2.0版政策效应,开展万名学子“聚盐留盐”行动,确保全年引进高校毕业生就业4.1万人以上。

  三是抓准供需对接,努力破解结构性矛盾。当前“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我们将加强人力资源供求分析,全年精准开展供需对接招聘活动1000场次以上,保障企业用工引才需求。发挥我市职教基础较好的优势,深入实施制造业职业技能根基工程和数字技能提升行动,培养更多“大国工匠”,使各类劳动者能够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四是抓实服务体系,持续优化就业软环境。我们在全省首创了“家门口”就业、家政服务、零工驿站“三站合一”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对促进就业发挥了非消极作用。我们将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提档升级计划,强化公共就业服务阵地和智慧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实施全民参保扩面专项行动,更好保障劳动者权益,充分激发广大群众通过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