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欧宝娱乐体育网页版入口

关于全省畜牧业生产发展状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4-08-04 08:53:34

  来源:ob欧宝娱乐体育网页版入口

  我省是畜牧业大省,也是生猪产销大省。长期以来,生猪和水禽存出栏、肉兔出栏、蜜蜂存栏及肉类产量均居全国第一。近年来,全省认真执行《畜牧法》、《动物防疫法》、《草原法》等法律和法规,坚持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主攻方向,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为目标,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统筹兼顾公共卫生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克服周边疫情严峻、自然灾害频发、供求波动加剧等不利影响,推动了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畜牧经济保持31年增产增收,为加快建设现代畜牧经济强省打下了坚实基础。从2005年开始,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30%。我省畜牧业实现了由家庭副业向农村支柱产业的历史性跨越,挑起了农民增收大梁,托起了农业经济的半边天。

  2007年是我省畜牧业发展势头最好、亮点最多、促进农民增收幅度最大的一年。一是生产总量持续迅速增加。2007年,全省出栏生猪、牛、羊和家禽分别为9911万头、417万头、2903万只和14亿只,同比分别增长5.16%、5.85%、5.85%和8.25%;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092万吨、186万吨和6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6.06%、8.62%和5.45%。二是畜牧业产值增长幅度创历史顶配水平。畜牧业总产值1942亿元,同比增长47%,占农业总产值比重55.32%,比全国中等水准高出20个百分点。三是助农增收成效显著。农民牧业纯收入人均439.3元,增加131.5元,增长42.7%。四是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到位,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不断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全年无重大动物疫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五是资阳、遂宁、眉山三市现代畜牧业试点工作高效启动,进展顺利,取得初步成效。

  我省畜牧工作取得的成绩,受到农业部和国家相关部委的充分肯定。去年在我省召开的全国发展生猪生产现场会上,农业部孙政才部长指出:“四川今年生猪发展势头较好,为全国市场供应作出了突出贡献。四川的经验和做法,为我国在新时期新阶段,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在去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上,省委省政府以《做大做强生猪产业,加快向现代畜牧业的跨越》为题作了经验交流发言。我省在推动畜牧业大省向畜牧经济强省跨越的过程中,重点抓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探索现代畜牧业发展新路子。按照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的“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战略部署,遵循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确定的“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全省工作总体取向,省政府提出“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突破口,努力实现畜牧业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率先跨越”的思路。在准确分析我省畜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条件基础上,研究制定了生猪、牦牛、肉羊,家禽、家兔五大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见》,明确了我省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同时,结合资阳、遂宁和眉山三个丘陵市畜牧业发展实际,制定了三市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加大省财政投入力度,启动了现代畜牧业试点工作。国务院办公厅调研总结了资阳市“六方合作+保险”经验,总理批示印发全国学习借鉴。

  (二)认线年,在全国猪肉市场有效供应趋紧的严峻形势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生猪、奶牛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全省及时将政策宣传到位,不折不扣落实配套资金,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育肥生猪的政策性保险试点,组织引导农民抓住政策有力、市场有利的机遇,适时出栏,增加收入,及时补栏,稳定生产。通过广泛宣传和政策的强力推动,生猪养殖的良种化和规模化程度明显提高。

  (三)坚持不懈抓好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去年,全国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情形势严峻。我们格外的重视,认真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把动物防疫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坚持预防为主,堵防结合,强化免疫、消毒、检疫、监测、应急处置等关键环节防控工作,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取得很明显的成效,基本实现了清净无疫。一是扎实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全省21个市(州)149个县(区,市)出台了畜牧兽医体制改革文件,63个县(区、市)完成改革任务,86个县(区、市)正在改革中;已有4369个乡镇实现了“独立建站、三权归县”,47902个行政村设立了村级防疫员兼疫情观察员,并落实了国家和地方配套的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经费。全省初步建立了一文职责明确、工作扎实的防疫队伍。二是及时召开春防、夏防和秋冬季防疫工作会议,安排部署疫病防控工作。三是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新城疫的强制免疫,免疫密度和有效免疫抗体达到国家标准,创历史顶配水平,受到农业部检查组的充分肯定。四是加强疫情监管。从省到村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疫情监测网络。面对26个省份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严峻疫情形势,省政府及时出台暂停从省外引进种猪、仔猪的规定,严格引种管理,有力阻击了省外疫源的传入。五是加强检疫。全省认真落实检疫工作“四到位”要求,2007年生猪产地检疫面以乡为单位达到98.01%,规模场达到100%,4887个定点屠宰场屠宰检疫率达到100%。六是强化应急处置。按照法律和法规的要求,对突发疫情迅速启动预案,采取“五强制、两强化”措施,确保“有疫不流行,有病不成灾”。

  (四)着力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2007年,全省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国务院《特别规定》,把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重点督办事项,扎实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加大了对饲料、兽药等投入品在生产、经营、使用的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力度;强化养殖过程监管,在全省146个县(市、区)开展牲畜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加强执法监督,在全省178个县实施“放心肉”工程。2007年,抽检饲料3892批次、兽药产品950批次、畜产品4839批次,畜产品中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继续保持零纪录,磺胺等药物残留均未超标,全年来发生一起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畜产品质量安全优势日益显现,川猪在国内外市场的声誉逐步的提升。2007年,我省外调猪肉117万吨,出口5万多吨,同比增长22%,为全国猪肉市场有效供给作出了突出贡献。

  (五)积极地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去年以来,各地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总结出资阳市“六方合作+保险”、“寄养”、“托养”等经营新机制和南充市顺庆区“政府引导、农民自建养殖小区”及双流县种养结合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新模式等,努力实现家庭生产与现代化大生产、千家万户生产与千变万化市场、培育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与农户发展致富的有机结合。全省规模以上畜牧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发展到392家(国家级重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15家,省级重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86家),出售的收益821亿元,其中出售的收益过亿元的企业105家;无公害畜产品的产量占全省畜产品生产总量的60%以上,畜牧专合组织和专业市场分别发展到4000余个、345家。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及农村畜牧专合组织带动农户541万户,占全省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户总数的51%。我省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竞争力增强、带动力提高的发展趋势。

  (六)努力建设和保护好天然草原。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促进广大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战略任务。2007年,我省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新增甘孜州稻城、新龙、得荣,道孚四县为退牧还草项目县,全省退牧还草工程区由20个县扩大到24个县,全年共完成退牧还草任务1780万亩,新增930万亩,全省退牧还草总面积已达6550万亩,项目实施区草地植被明显恢复,生态效益日益凸显,被牧区群众称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深化牧区“人草畜三配套”工程,新增“人草畜”三配套升级深化建设户5500户,开展以优质牧草和牛羊品种改良的科技服务,基本做到了“牧民有住房、牲畜有棚圈,草地有围栏、冬春有贮草”,增强了抗灾能力,促进了牧民增产增收,维护了藏区社会稳定。通过开展基本草原划定和保护试点工作,加强优良牧草种子基地和草原防火预防扑救体系建设,加大草原执法和监理力度,夯实了草原保护基础,推进了草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

  今年以来,我省灾害频发,继年初遭受雨雪冰冻灾害后,又遭受“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地震灾害对我省农业破坏巨大,损失最大的是畜牧业”。据初步统计,地震导致全省市、县,乡畜牧部门职工伤亡264人,其中死亡19人、失踪13人、受伤232人。重灾区管理服务系统和动物防疫冷链设备设施损毁殆尽,畜禽圈舍垮塌2882.32万平方米,畜禽死亡3383万头(只),其中生猪340.33万头,300余家饲料生产企业不同程度受损,部分草原生态被破坏,畜牧业直接经济损失221.62亿元。

  面对严重自然灾害,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确保公共卫生安全,根据灾后疫病发生的规律,全省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关于抗震救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科学谋划、快速反应、创新方法、主动工作,在地震发生后第3天,即组织畜牧兽医专家、技术人员和川农大,西南民大畜牧兽医专业师生志愿者,协调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专家,成立10支部省联合动物防疫应急分队,奔赴灾区开展了以死亡畜禽无害化处理、环境消毒和人畜共患病动物紧急免疫为重点的畜牧业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受到农业部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全省灾区共无害化处理死亡畜禽3216.98万头(只),占因灾死亡畜禽3383万头(只)的95.1%;使用消毒剂936.24吨,环境消毒累计15.87亿平方米;重灾区紧急免疫狂犬病,猪乙型脑炎、猪链球菌病,炭疽等人畜共患病动物1231.39万头(只)。全省于6月6日提前部署启动夏季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截至6月25日,灾区死亡畜禽无害化处理、环境消毒和人畜共患病动物紧急免疫工作全面完成,夏防工作正紧张有序推进,全省没发生一例人畜共患病和重大动物疫情。同时,6个重灾市(州)加大了畜牧业生产恢复工作力度,灾后已补栏生猪153.87万头、牛羊18.62万头(只)、禽兔1618.26万羽(只),修复圈舍533.29万平方米。由于畜牧业抗震救灾工作扎实有力,促进了全省畜牧经济稳定发展。据各市(州)快报,今年上半年全省肉、蛋、奶产量分别为503.16万吨,81.36万吨和27.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56%、3.47%和7.24%;畜牧业产值8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37.7%;农民人均牧业现金收入增加103.3元,同比增长32.43%。

  从总体上看,我省畜牧业正处于爬坡上坎的关键期,最大的实际是仍处于传统的分散的小农户生产阶段,最大的问题是发展的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不同步,最大的风险是动物疫病和市场波动。主要存在六个问题:一是基础设施薄弱,规模经营小,良种化水平低,比较效益差。近年来,受劳动力转移加快、养殖成本增加、风险增大,融资难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散养户不断减少,而规模养殖发展不够。二是大企业、大集团、大集群培育发展不足,精深加工滞后,知名品牌不多。三是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依然存在。四是动物防疫体系存在薄弱环节,动物防疫形势依然严峻。有的地方对畜牧业发展成败在防疫的认识不足,加之财力困难,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不及时、不到位,全省尚有32个县没有出台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文件。同时,由于畜牧兽医人才短缺,技术力量和防疫基础设施薄弱,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副反应补偿机制和无害化处理、扑杀的补偿制度不健全,影响了基层防疫工作。五是有的地方缺乏科学规划,畜禽养殖规模产生的废弃物总量与区域农田有机肥需求量不相匹配,以致出现新的面源污染。加快发展规模化养殖,一定要做好畜禽粪污的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现农牧结合、动植物互惠,建立农业生态平衡体系。同时,我省修复和保护草原生态的任务仍很艰巨,牧区生产力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六是就生产抓生产的传统发展理念根深蒂固,先进发展理念需不断强化。有的地方缺乏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意识,缺乏以畜产品加工业推动现代畜牧经济发展,以做大做强畜牧业助推工业,通过产加销一体化实现畜牧业价值“核聚变”效应的现代理念,导致工业与畜牧业两张皮,互相割离。

  立足我省农村人多地少、居住分散、山地丘陵为主、农民增收问题突出的基本省情,结合我省畜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今后我们将加大对传统畜牧业改造力度,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坚持走科技驱动型,内涵提升型、市场开拓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畜牧经济发展之路。生产方式上,全力发展以农户标准化养殖为基础、适度规模为主导、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发展趋势上,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坚持走外向型畜牧经济之路;产业体系上,走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做强做大,基地发展规范有序、产业经营形式创新的发展路子。

  我们将坚定不移地遵循省委“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总体取向,认线日全国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会议精神,一手毫不松懈抓好抗震救灾,一手坚定不移抓好畜牧业生产恢复和发展,增添新的发展措施,做到“重灾区尽力挽回损失,轻灾区尽力多作贡献”,努力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重灾之年不减产不减收”,以创新的精神和务实的作风不断推进我省由畜牧大省向畜牧强省跨越。

  (一)切实抓好畜牧业法制建设。加大畜牧业相关法律和法规的宣传贯彻力度,重点开展对《畜牧法》、《动物防疫法》、《草原法》、《四川省〈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实施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条例》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推进“五五”普法工作。抓住我省动物防疫法实施办法修订机遇,积极努力配合省人大立法工作,加快配套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建设。严格依法行政,加大动物防疫法律和法规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畜牧兽医行业生产、经营、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违法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保护生产者和消费的人的合法权益。

  (二)切实抓好现代畜牧业试点工作。按照今年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三个明显继续高于”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扶持政策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见》(〔2008〕15号),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现代畜牧业提质扩面、动物防疫、畜产品安全检测、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环境保护和治理等投入力度,着力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总结推广眉山、资阳、遂宁现代畜牧业试点的成功经验和运行机制,大力推广“六方合作+保险”、“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基地+畜牧专业合作组织”、重点养殖企业“托养”、“寄养”等产业化组织形式,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强化政策引导,抢抓新一轮产业转移重大机遇,创造和发挥我省畜牧业比较优势、资源优势,打造承接载体,优化承接产业高质量发展环境,加强信息沟通和畜牧业项目规划、包装、推介工作,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畜牧业产业转移,最大限度地把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生产要素引入四川,把我省建设成为集生产,加工、饲料、兽药为一体的全国畜牧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地;积极引导省内部分实力丰沛雄厚的二、三产业企业向现代畜牧业规模化生产和深加工环节转移,构建畜牧业多梯度、多层次承接转移新格局,加快建设现代畜牧经济强省。

  (三)切实抓好“三大安全”。全力以赴确保奥运会期间我省不出现重大动物疫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一是强化动物重大疫病综合防控,保障动物卫生安全。全方面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今年内完成市、县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的职能调整、机构设置、编制核定工作。加大投入力度,配套落实好中央财政对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经费补助,确保地方财政原有的补助不变,避免发生“挤出效应”。尽快恢复受灾市,县、乡畜牧兽医系统动物防疫冷链设备设施,进一步抓好季节性集中免疫和日常补免工作,加强疫病预防与监测,强化日常消毒,全方面推进动物标识和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严格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增强应急处置能力。二是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推进标准化进程,强化畜牧业投入品的监管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继续推行畜禽商品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执行病死畜禽“四不一处理”规定,增加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频次和检测结果公布频次,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加强草原生态建设,保障生态环境安全。抓紧实施国家退牧还草、“人草畜”三配套升级深化、草种基地和优良牧草繁育基地以及省草原防火指挥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强草原防火工作,加大受灾草原、退化草地、草原鼠虫害,特别是草原蝗虫和草原沙化治理力度,促进草原生态修复。坚持依法治草,加大草原重大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推进草原管理法制化、规范化。

  (四)切实抓好畜牧科技助农减灾行动。当前,抗震救灾工作已进入安置受灾群众和恢复生产阶段,只有充分的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尽快恢复生产,受灾群众才有事做、有奔头、有希望,才能增强群众的生产自救能力,灾后重建才有基础和前提。为此,全省已组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1.8万名,深入灾区,进村入户,定点帮扶5.5万户农户,加大动物疫病防控、圈舍修复、综合饲养技术的指导和推广力度,广泛开展畜牧科技助农减灾行动,力争帮扶农户人均畜牧业增收80元以上。重灾区重点帮助畜禽良种场(户)、规模场(户)修复受损圈舍及供水供电设施,尽快恢复仔畜禽苗供应能力和商品畜禽生产能力,指导有条件的受灾农户养殖禽兔等投入少、见效快的小家畜禽。轻灾区重点支持种畜禽场修复加固扩大圈舍,扩大生产规模和数量,增加仔猪、禽苗的生产和市场供应。非灾区加快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引导养殖者及时补栏、适时出栏,增加供应,实现增产增收。支持受损饲料加工公司和畜产品加工公司解决恢复生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企业尽快恢复生产。尽快修复受损交易市场,加强畜产品产销信息发布、价格监测和市场监管,恢复市场正常交易秩序。

  (五)切实抓好畜牧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条例》和《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22号)精神,结合我省畜牧业灾后恢复重建实际,我们把畜牧业灾后恢复重建的相关项目和内容纳入全省九大专题规划中的农村建设规划,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规划之中,相互衔接、上下协调,地按时完成了规划编制工作。畜牧业灾后恢复重建的规划中做到新建村民集中居住区,配套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就地分散恢复重建的村民住房,配套建设“人畜分离、沼气配套”的标准化养殖圈舍;合理地布局种畜禽场、扩繁场、人工授精站点,促进我省现代畜牧业发展。

  实现“重灾之年不减产不减收”,加快建设现代畜牧经济强省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努力在畜牧业生产恢复和发展上有新举措,在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上有新突破,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推进农业农村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独立建站、三权归县”:各乡镇畜牧兽医站作为县级畜牧兽医部门的派出机构独立存在,人员,业务、经费由县级畜牧兽医部门统一管理。

  检疫工作“四到位”:产地检疫到位、屠宰检疫到位、人员素质到位和设施设备到位。

  应急处置“五强制、两强化”:五强制是指强制免疫、强制捕杀、强制扑疫、强制封锁、强制消毒,两强化是指强化疫情报告、强化动物防疫监督。

  “放心肉”工程:在全省设定“放心肉定点销售点”,发放统一设计制作的“放心肉定点销售点”标志,由各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对进入市场的动物产品做严格检疫管理,确保猪肉无疫病、无瘦肉精。

  资阳市“六方合作+保险”:“六方合作+保险”是在财政引导下,金融机构、农业担保公司、饲料企业、种畜场、协会农户、肉食品加工公司六方互动发展,保险企业全程保障的现代产业组织体系。

  “寄养”、“托养”:以政府救助标准化圈舍建设为引导,由农户提供养殖场所和水电以及日常的饲养管理,公司可以提供仔畜禽、饲料、防疫,兽药和保险等服务,并按协议支付农户养殖劳务报酬的一种养殖模式。

  “人革畜三配套”工程:在甘孜、阿坝、凉山等高原牧区开展的以牧民定居、牲畜圈养、围栏种草为主要内容的扶贫工程,主要内容为每户牧民有80平方米以上的定居住房、50100平方米的围栏草地、80120平方米的畜棚圈、510亩的割草基地